(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根绣花针,绣出了亿元大产业,这是楚雄州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也是沪滇协作谱写新篇章的缩影。”8月8日下午,由州政府新闻办主办的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启动运行新闻发布会上,主持人如是说。
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不断碰撞,让楚雄彝绣走上了更大的舞台,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真正从传统手艺变成文化产业。近年来,楚雄州做足“指尖文章”,多措并举推动彝绣“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5.7万名绣娘、530多户彝绣经营户渐渐发展出2.45亿元增加值的产业,彝绣成为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
“如何以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启动运行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彝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在创业中如何传承和保护彝绣文化?”州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作新闻发布后,部分中央驻滇和省、州新闻媒体记者向联合发布人踊跃提问。
“彝族刺绣是彝族人民的文化读本,彝绣产品交易中心的启动运行是一项民族文化记忆工程。”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张殿洪表示,将倍加珍惜这一难得的彝绣文化财富,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管理好、运营好彝绣产品交易中心,使彝绣产品交易中心成为宣传彝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传承保护彝绣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
彝绣是传承楚雄彝族文化最生动的载体之一。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传承人张丽琼介绍,在州委宣传部的有力统筹推动下,她建立了公益性彝绣展示馆,从全国各地征集、收藏近1000套(件)彝族服饰和彝绣精品在馆内展出。张丽琼表示:“当前,我州的彝绣产业如沐春风、发展正好,我有信心把企业做大做强,并竭尽所能和大家一起共同推动楚雄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启动运行后将如何发挥它的功能?楚雄州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俣表示,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将作为彝绣交易展示体验发布的集合地,成为数字化交易平台和彝绣严选产品基地,保障彝绣商品多渠道销售,以“彝绣”产业为载体,带动云南少数民族刺绣产业发展形成“云绣”概念,将成为一个集策划、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民族特色数字文创全产业链生态圈及少数民族文化加工生产交易区。
楚雄州每年的彝族火把节既是火的狂欢,也是非遗菜品的盛宴。中国餐饮大师、彝菜名家韩思才推荐了彝菜美食;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负责人、非遗保护专家白爱荣就进一步传承好、保护好非遗菜品提出意见建议。(楚雄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丽/文 王洪/图)
来源丨楚雄日报
编辑丨段绍玉
审核丨尹睿 李彦锟 周康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